1、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現了“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強調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系統化和法制化,強化風險管理和過程控制,注重績效管理和持續改進,符合安全管理的基本規律,代表了現代安全管理的發展方向,是現代安全管理思想與我國傳統安全管理方法、生產經營單位具體實際的有機結合,能有效提高企業安全生產水平,從而推動我國安全生產狀況的持續穩定好轉。2014年安全生產法修改時,提出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經過多年推動實施,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已成為規范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工作、提升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的重要抓手,應當把加強安全生產標準化作為生產經營單位落實主體責任的重要手段之一進行全面推廣。
安全生產標準化包含安全目標、組織機構和人員、安全責任體系、安全生產投入、法律法規與安全管理制度、隊伍建設、生產設備設施、科技創新與信息化、作業管理、隱患排查和治理、危險源辨識與風險控制、安全文化、應急救援、事故的報告和調查處理、績效評定和持續改進等方面,目的是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確保安全生產。
2、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加強信息化建設是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增強安全生產各項管理工作時效性的重要保障。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是安全生產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為各項安全管理提供技術保障。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生產經營管理模式多樣化,安全設施設備日益復雜,相關數據信息急劇增加,在這些因素作用下,安全管理工作任務變得日益繁重。因此,加強信息化建設,運用現代通信、大數據和互聯網等科技手段服務于安全生產工作,建立穩定、高效、可靠的信息化支撐體系,有助于生產經營單位有關人員全面掌握安全生產動態,有效管控安全風險、及時發現并處置事故隱患,提升事故應急救援能力、切實提高本質安全水平。同時,生產經營單位加強信息化建設,能為安全生產監管信息平臺及時匯總和提供安全生產的基礎數據、通過覆蓋全面的信息平臺實現安全生產基礎信息規范完整、動態信息隨時調取、執法過程便捷可溯、應急處置快捷可視、事故規律科學可循、全面提升安全生產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