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要求
(1)事故現場的處置要求:
一是采取個體防護措施;
二是采取初期應急處置措施;
三是放置警告標志,設置警戒,協助疏散人員;
四是實施現場保護方案;
五是配合政府部門開展應急救援的要求。
2.報告與求助
(1)危險貨物運輸事故發生后,快速、準確地報告事故信息,多方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有助于縮短應急反應時間、科學開展事故救援。
(2)在危險貨物運輸過程中發生燃燒、爆炸、污染、中毒或者被盜、丟失、流散、泄漏等事故,危險貨物運輸駕駛員、押運員應當立即采取應急處置措施,并向事故發生地公安部門、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本運輸企業或者單位報告。有關救援人員到達事故現場后,駕駛員、押運員應將事故全部詳細信息報告給救援人員。
(3)運輸企業或者單位接到事故報告后,應按照本單位危險貨物應急預案組織救援,并向事故發生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環境保護、衛生主管部門,以及車籍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報告。
(4)有關人員到達事發現場后,先應該辨認車輛所運危險貨物的狀態,保護自身和公眾的安全,確保周圍的安全。如果條件允許,應盡快地向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求助。應按照標準操作程序或當地應急救援預案來獲取幫助。一般情況下,報告程序及獲取技術信息時應按照以下方法進行。
①報告有關的組織或機構。一定要報告當地的公安、消防部門。
②撥打應急救援電話。撥打當地的應急救援電話。
③國家層面的支持。如果找不到當地的應急救援電話,可以與一些應急救援機構聯系,盡可能地向其提供危險物質和事故的信息。
如果能夠安全獲取以下信息,要盡快總結并提供給事故處理小組和負責技術指導的專家。
①求助者姓名,電話號碼和傳真號碼。
②事發位置和現場狀況(泄漏、著火等)。
③事故現場危險貨物的名稱和 UN 號。
④貨主/收貨人/發貨地點。
⑤承運人名稱和車牌號。
⑥包裝類型及其大小。
⑦貨物的運輸量/泄漏量。
⑧當地環境(天氣,地形,是否鄰近學校、醫院、下水道等)。
⑨傷亡和接觸狀況。
⑩已經報告或聯系的當地應急救援服務機構。
3.安全防護措施
(1)進入事故現場之前。
①對現場狀況進行評估。進入事故現場前,必須要進行全面的評估事故狀況。
②確認事故危害。
③確保事故現場的安全。在直接進入事故現場之前,應先對其進行隔離,保證人員在危險范圍之外,以確保人群和周圍環境的安全,并有足夠的空間來調動必需的設備。
④做好進入事故現場之前的準備。在進行人員的營救、財產和環境的保護時,必須考慮到應急救援人員可能會有危險。因此,進入危險區域之前必須穿著合適的防護服,必須在避免應急救援人員自身危險后,才能嘗試救援、保護財產。
(2)事故現場的應急救援。
應急救援最重要的是保證危險區內人員的安全,包括救援人員本身。救援人員應采取必要的自身防護措施,并相互之間建立通信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