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
6月18日凌晨,中石化上海石化化工部乙二醇裝置區域發生火情。事故造成1人死亡1人輕傷。
上海市、區生態環境部門監測數據顯示,空氣質量已經基本恢復正常;現場污水雨水管道已經封閉,周邊河道未發現水體污染。
南都記者也就相關問題采訪了中國石油大學化學工程與環境學院的楊教授,其表示,“乙二醇結構分子質量較低,且沒有什么雜質,燃燒時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二氧化碳,不會對環境造成過大影響。”
為什么實施保護性燃燒?
中國石化上海公司18日9時消息稱,火情發生后,該公司同步啟動了環境應急預案,對公司廠界及外部區域持續進行環境監測,揮發性有機物監測正常。已經安排加強雨水排口采樣、監控,目前未發現對周邊水體環境造成影響。現場火勢已經得到有效控制,正在實施保護性燃燒。
隨后,不少網友求科普什么是“保護性燃燒”,為何實施保護性燃燒。
針對“實施保護性燃燒”這一概念,中國石油大學化學工程與環境學院的楊教授介紹,“化工燃料可燃性較強,在充分燃燒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很難完全熄滅。因此,可以采用切斷連續燃燒的方式,在可控的范圍內撲滅火情。”
裝置發生火災,裝置中殘存的原料依然十分危險,處理不當可能造成二次爆炸,造成搶險人員的重大傷亡,國內外類似案例很多。“保護性燃燒,就是讓殘存物料可控制地燒完,再進行下一步搶險工作,這也是大型化工煉油裝置著火通常處理方式。”
另據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官網介紹,工業用乙二醇為無色透明、有甜味無氣味的液體。與水混溶、與乙醛和丙酮等多種有機溶劑混溶,微溶于乙醚,幾乎不溶于苯、石油醚和鹵代烴等。主要用于滌綸聚酯,制造低熔點炸藥,化妝品,防凍劑,干燥劑,煙草的潤滑劑,柔軟劑以及用作溶劑,皮毛處理等。
據悉,該公司1號乙二醇裝置由美國科學設計公司(SD)設計、日本東洋工程公司承包,是上海石化三期工程的重要配套裝置,設計規模12萬噸/年,于1990年初建成投產,至今已運行32年。裝置主要以乙烯和氧氣為原料,在銀催化劑作用下,乙烯氧化生成環氧乙烷,環氧乙烷水合生成乙二醇,主要產品是環氧乙烷和乙二醇。
楊教授分析稱,“乙二醇結構分子質量較低,且沒有什么雜質,燃燒時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二氧化碳,不會對環境造成過大影響。”
《北京青年報》報道援引化工專家觀點稱,企業在生產、運輸、儲存乙二醇時一般都會制定安全細則,但如果執行不到位,比如有人違反安全細則在廠區抽煙,就可能引發火災。因此嚴格遵守安全細則非常重要。
來源:網絡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