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
“硫化氫氣體檢測儀、報警裝置有沒有?”“沒有。”“那你們企業是怎么進行檢測的?這是重大安全隱患!”這是在應急管理部危化品重大危險源企業2022年第一次部級督導核查中,第四督導核查組在成都泰宇氣體有限責任公司進行檢查的一幕。
6月27日至30日,應急管理部危化品重大危險源企業安全專項檢查督導核查第四督導核查組赴四川省開展工作。其間,督導核查組深入成都、綿陽等地,分組對華融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泰宇氣體有限責任公司、成都西部呈祥化工物流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銀龍油料貿易有限公司、江油蜀能石化有限公司、江油啟明星華創化工有限公司、利爾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危化品重大危險源企業開展核查,對工作任務推進落實、“消地”協作機制運行、問題隱患整改、閉環管理等情況進行核查,共發現隱患問題125項,其中重大事故隱患4項,督促停產或局部停產整改2家。
主要負責人不知防爆區域
企業無硫化氫檢測報警裝置
“你們企業的防爆區域是如何劃分的?”“這個……我不是特別清楚……”
在對成都泰宇氣體有限責任公司進行核查時,隨組專家結合企業設計總圖和現場查驗情況,發現該企業相關安全管理制度沒有明確責任人員,也沒有結合實際制定消防安全制度,甚至企業主要負責人連本企業的防爆區域都不清楚。
“你們對安全生產的態度怎能如此兒戲?”看到企業主要負責人支支吾吾答不上來問題,隨組專家陳新麗反問道。更令人沒想到的是,專家在核查時發現,企業生產乙炔的工藝單元存在硫化氫釋放環節,而該企業卻沒有配置硫化氫檢測儀和報警裝置。“如果發生泄漏,沒有檢測報警裝置,能發現嗎?”陳新麗質問現場工作人員。
“硫化氫的危險臨界濃度為100ppm,其達到此濃度,對生命和健康會產生不可逆轉或延遲性影響。其閾限值為10ppm;人員露天安全工作8小時,可接受的硫化氫最高濃度為20ppm。該企業硫化氫濃度為500ppm,一旦出現泄漏,將會‘觸電式’致命!”陳新麗告訴記者。
消防車通道轉彎半徑不夠
柴油機消防泵儲備油量不足
在本次核查中,隨組專家根據各自專業進行分工,逐一到現場對企業重大危險源進行檢查。記者在現場看到,督導核查組核查仔細,甚至覆蓋了企業員工宿舍、廚房、雨水井等易被忽視的角落。
同樣是在成都泰宇氣體有限責任公司,消防救援專家李永平對廠區拐角處的消防車通道問題“較起了真”。他手拿皮尺,蹲在地上逐一測量道路轉角寬度,并發現企業部分道路不滿足消防車通道轉彎半徑要求。“在遇到突發情況時,消防車將無法通行開展救援,后果不堪設想。”李永平說。
來到生產區域,專家讓企業開展滅火應急疏散預案演練,以此檢驗一線操作人員的應急能力和處置流程。然而,結果并不理想。筆者在現場看到,多數人員并不了解滅火應急疏散預案內容和各自職責,也不熟悉應急處置程序和措施。在預案啟動之后,員工們沒有進行任何個人防護,便提著滅火器沖到危險區域;沒有人報警,沒有人組織疏散,場面無序。
“我們還發現,企業僅有的一臺柴油機消防泵儲備油量不足,也沒有日常維護管理記錄,出現突發情況時無法啟動。”專家組還發現,該企業在應急救援處置能力方面十分欠缺,存在未配備化學防護服、滅火戰斗服等應急器材和設備,作業場所應急物資配備不符合要求,抽查的操作人員不掌握消防設施操作使用技能,崗位員工不能熟練佩戴空氣呼吸器等問題。
李永平一針見血地說:“應急救援裝備不是擺在那里做樣子,沒出事前都覺得不是事,一出事就是大事。”目前,屬地應急管理部門已責令該企業立即停產整改,對違法違規行為依法嚴肅處罰。
隨機抽選企業開展檢查
負責人措手不及“卡殼”
筆者還注意到,此次核查的幾家企業均為督導核查組在核查當天隨機抽選的。這種核查方式,避免了一些企業“突擊式”迎檢,能有效了解企業在安全生產方面的真實狀況。
在綿陽市江油蜀能石化有限公司進行核查時,企業負責人對督導核查組的到來感到很突然。“油氣回收裝置的安全閥有沒有定期檢查或檢測?為什么沒有檢查維護記錄?”“重大危險源和重點部位的視頻監控為什么不能正常使用?”一個個突如其來的問題,讓該企業安全部門負責人“卡殼”,多次答錯,面露尷尬。
督導核查組細致核查發現,該企業存在操作規程未明確工藝控制指標、儲罐液位報警設定高度缺乏設計依據、現狀評價報告采用定量評價方法進行分析評價、附圖缺少安全距離數據、重大危險源評估報告中關于重大危險源辨識的計算數據存在明顯錯誤等問題隱患。
目前,四川省應急管理廳已對該企業隱患整改進行掛牌督辦,責成綿陽市應急管理局對其局部停產,并要求其限期完成整改。在每家企業核查后,督導核查組都會及時召開問題反饋會,向省、市、區(縣)通報發現的問題,并請企業負責人現場確認。
受檢企業紛紛表示,對督導核查組發現的問題和隱患全部接受,認真整改。
“我們找問題不是給企業找麻煩,而是通過系統排查,督促其補齊短板,把安全生產工作做得更扎實、抓得更有力。”隨組專家羅海陽表示,此次督導核查鼓勵企業自查自改,堅持檢查與服務相結合,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
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