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
四川成都
打造危化品“數字智能”管理新模式
讓檢查監測看得見、摸得著、管得住
四川省成都市化工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管控監測預警系統平臺頁面。
在危化品企業里安裝攝像頭、氣體探測器、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等前端感知設備,通過自動化管理系統和物聯網網關傳回現場數據,實現對90余家重大危險源和近千家高危企業24小時在線監測和自動預警……這是四川省成都市危化品企業安全風險管控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的成果。
近年來,為全面提升危化品安全風險防控能力,成都市創新監管方式,堅持標本兼治,打造化工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管控監測預警系統平臺,大力推進企業安全風險管控數字化智能化和安全生產雙重預防機制建設,探索危化品安全生產管理新模式,不斷構建化工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長效機制。
1.9萬余個前端感知設備
隱患問題時刻洞察
夏季是化工和危化品事故的高發期,安全監管工作不能松懈。隱患怎么辨識?哪里存在風險?在成都市化工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管控監測預警系統平臺上,數據、軌跡密集分布,不同顏色的亮點正在閃爍,那便是潛在的風險場所。
啤酒釀造公司由于設備故障導致冷凍介質危險化學品氣體泄漏、制藥公司員工打掃衛生時碰倒酒精試劑導致灑漏揮發、石油液化氣物資公司充裝氣槍管道里殘留的氣體揮發……成都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系統平臺在企業前端設置的1.9萬余個感知設備猶如安全‘哨兵’,時刻‘偵察’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每一處風險隱患。”這些風險隱患情況被全天候、全方位動態監測著,并且系統平臺能自動“吹哨”發出警報。
不僅如此,系統平臺還能實現24小時“無斷檔”在線巡查,通過平臺運維值班人員每8小時進行一次企業視頻監控隨機巡查,對出現預警后沒有處置、預警后企業未按承諾時限完成處置、一個月內同一設備因同一原因發生三次以上預警等情況將及時跟進。同時,當發生預警時,立即啟動預警應對模式,自動將預警信息發送至危化品企業和屬地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風險隱患不消除,預警警報不解除,對風險隱患實現了智能化的動態監測和預警。
300余萬項隱患自查自改
安全風險雙重預防
風險不管控,便會演變成隱患;隱患不整改,便可能釀成事故。近年來,成都市發揮科技手段的重要支撐作用,形成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數字化管控,扎緊危化品安全生產的籬笆。
依托化工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管控監測預警系統,成都市組織專家編制《化工和危險化學品企業風險分級管控工作指南》,指導企業開展整體性安全風險評估和崗位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分級,編制崗位安全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并對1萬余處上報的安全風險單元實施動態管控。成都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把風險防控落實到崗,落實到人,落實到每一個零部件和每一道工序,那么企業的風險底數更清楚、管控責任更明確、安全責任考核更能落到實處。”
同時,系統以“四色圖”模式標定各類風險的分布。在此基礎上,通過在風險區域、點位、設備上安裝具有定位功能的電子標簽,企業相關人員可利用智能巡檢終端掃描標簽,開展風險巡檢,對風險管控措施落實情況進行動態跟蹤。當排查到風險管控過程中有缺失、漏洞和風險控制失效的情況時,系統將自動生成一項隱患,并將隱患流轉至隱患系統進行跟蹤處理。安全管理從過去片段化的靜態安全檢查,轉變到全時段、全流程、全方位的動態管理。
截至目前,成都市4萬余家納入管理的企業已自查自報自改隱患300余萬項,已連續8年未發生安全生產亡人事故。
線上巡查+線下執法
安全監管精準高效
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無線射頻和移動通信等技術的應用,系統平臺讓各級監管部門、企業管理人員及各崗位操作人員的風險管控原始記錄實現了自動采集、傳輸、存儲備案,留下管控“痕跡”,并可隨時追溯查詢,促進安全管理一崗雙責落實,做到盡職減責、管理失職追責有據可依。
市、縣兩級應急管理部門依靠電腦端系統平臺和手機移動客戶端,采取專人值守、線上巡查、線下執法及定期通報、約談等方式,既可以點對點,在線上巡查和督促出現安全風險預警的企業及時整改安全隱患,又可在線下對未落實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的企業進行重點執法檢查。線上巡查和線下執法相結合,有助于督促企業落實管控責任,實現安全監管執法精準化、高效化。
成都市一名基層監管部門干部介紹,通過線上巡查發現問題和線下安全執法相結合的方式,有效彌補了執法隊伍力量不足、執法工作片段化和靜態化等現實問題,讓過去“管不到”“想不到”的問題都能得到有效監管。
作為應急管理部安全風險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和安全風險管控數字化智能化建設試點城市,成都市下一步將擴展企業前端感知范圍,持續深化危化品安全基礎管理數字化、風險預警精準化、風險管控系統化、危險作業無人化、運維輔助遠程化建設,不斷推進安全風險防控科學化、智能化,加快實現危化品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河北
數字化賦能讓管理更精準、更高效
河北威遠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巡檢人員通過防爆手機巡檢管理終端提示的巡檢任務,逐項檢查風險點位,并將結果一鍵傳至系統中。
7月23日一早,河北省滄州大化聚海公司成品罐區巡檢工像往常一樣,打開移動終端查看待排查事項,并逐一進行巡檢,在發現30707泵軸罩損壞后,第一時間拍照上傳隱患,經審核后,系統自動將隱患推送給相應負責人,僅用半天時間該隱患完成整改銷號,實現了閉環管理。
在進行危化品雙重預防機制數字化建設之前,巡檢工需要抱著一沓“兩個清單”的A4紙,對照上面密密麻麻的幾百條事項逐一巡檢,巡檢一圈下來往往需要走上萬步。
“以前,通過紙質材料逐級上報隱患,等到整改完至少要幾天,工作效率低下。”滄州大化聚海公司安全部長韓志磊介紹,“如今通過危化品雙重預防機制數字化平臺,我們的安全管理工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員參與治理、實時提報隱患、風險動態管控、大數據分析預警,推動安全管理向數據化、智能化管理跨越式轉變。”
滄州大化聚海公司的變化是河北省危化品雙重預防機制數字化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河北省高度重視化工行業數字改革工作,依托數字化平臺加快推進危化品重大危險源企業風險辨識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破解化工行業安全管理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推動危化品企業安全生產責任落實。截至7月8日,河北省389家危化品重大危險源企業已全部接入全國雙重預防機制數字化系統,實現100%上線運行。
超前謀劃
厚積薄發用真功
河北省是化工大省,企業數量大、規模小、基礎差、人才匱乏,重大危險源企業多,安全生產任務繁重。基層管理部門雖然嚴加執法,但隱患重復出現,破解乏術。
2018年,河北省政府以“2號令”的形式發布了《河北省安全生產風險管控與隱患治理規定》。以此為支撐,河北省迅速編制了《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生產風險管控與隱患治理指導手冊(試行)》,對危化品企業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的流程、任務、方法、措施進行了明確。各級應急管理部門編制了本地區的工作手冊。
全員風險辨識、制定針對性管控措施、開展隱患排查整治……全省化工行業開始大刀闊斧地推進雙重預防機制建設。
河北省應急管理廳多次召開全省危化品安全生產視頻調度會議、危化品安全生產分析研判會;廣泛組織宣講培訓,實現了市縣鄉三級黨政負責人,危化品監管人員,企業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和班組長的全面覆蓋;通過開展試點培育、專家幫扶等方式,推動雙重預防機制建設高質量開展。
“雙重預防機制如果采用紙質版操作,質量和效率無法保證,甚至數據可以造假,必然流于形式。”在雙重預防機制建設交流會上,唐山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于興維直言不諱。
“化工行業風險點多,管控難度大,必須依托數字化開展雙重預防機制建設。”河北省應急管理廳黨委委員、一級巡視員武志新表示。
河北省各地因地制宜,研究出臺各類文件推動信息化平臺建設,企業結合安全管理特點建設符合自身實際的數字化平臺,大企業建大平臺,小企業建小平臺。滄州大規模滾動式培養企業“明白人”,有效解決企業過度依賴中介機構和專家的問題;邢臺開展“千企萬崗講雙控”活動,推動企業全員參與風險辨識與管控。
集中攻堅
打通“最后一公里”
隨著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的不斷推進,一些問題逐漸浮出水面。部分企業在數字化平臺建設中由于缺乏指導標準,存在機制建設和運行“兩張皮”現象。如何破解這一難題?今年1月,應急管理部編印的《危險化學品企業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工作指南(試行)》提供了遵循。
“要將數字化平臺建成一個全新的‘生態’系統,要能夠對各種數據處置、分析、應用,實現安全管理流程的數字化再造,成為引領化工行業安全管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引擎。”今年以來,河北省應急管理廳黨委書記梅世彤、廳長薛永純,多次提出工作要求。
結合全省危化品安全風險集中治理的工作要求,河北省應急管理廳制定了《危險化學品雙重預防機制數字化建設專項工作方案》,明確了工作目標、工作任務和工作要求,成立了工作專班,全面組織領導、全力推進此項年度重點工作。
該廳邀請國家化學品登記中心專家,對全省各級危化品監管干部和企業主要負責人、企業相關團隊共2023人集中進行3輪次業務培訓,推動企業準確掌握建設內容、技術標準和程序步驟。
河北省充分發揮滄州市應急管理局作為國家試點單位的示范引領作用,總結推廣2家典型示范企業的經驗做法,以設區的市為單元,逐步推動已完成數字化建設的企業從“有”向“優”轉變。
今年5月底前,河北省重大危險源企業全部完成了“兩個清單”(安全風險分析清單和隱患排查任務清單)的建設,具備了接入全國系統的基礎。為打通接入全國雙重預防機制數字化系統這“最后一公里”,工作專班打響了雙重預防機制數字化平臺建設“集中攻堅戰”。
“請幫助企業開通權限。”“有企業反饋風險事件數據狀態長時間是1,請幫忙核查。”“編碼表中沒有這家企業的危險源數據,請幫忙處理。”名為“河北雙預防對接”的微信群里消息一個接一個蹦出來。該群邀請了應急管理部化學品登記中心工程技術人員和省應急管理廳數據中心人員組成的18人技術團隊,為企業提供24小時在線指導和幫扶。
該廳還通過視頻會議系統和全省總調度微信群、6個企業較多市的分調度群,及時通報工作進展,集中解決技術問題。
在推進過程中,該廳分管領導堅持每日兩次將建設進度排名和完成率通報給各市應急管理局“一把手”。各市、縣應急管理局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危化品監管科處室干部下沉企業一線督促指導,集全省之力打好“殲滅戰”。
7月8日20時,河北省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中“已完成建設企業數”跳動為389,宣告河北省涉重大危險源危化品企業雙重預防機制數字化平臺企業端數據接入工作完成,正式上線運行。
成效顯著
數字化轉型激發安全管理新活力
“傳統的安全管理模式是讓員工做‘填空題’,數字化安全管理模式是讓員工做‘判斷題’。”唐山市三友硅業有限責任公司安全總監肖亞軍嘗到了雙重預防機制數字化建設的甜頭,“平臺的應用讓上至董事長下至每一名員工,更清晰地明白了自身職責,讓安全管理更加程序化、制度化、精準化。”
河北威遠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正在積極推進智能工廠建設,該公司安全總監褚麗云對于數字化平臺建設感言:“仿佛從書信時代跨入了信息化時代,數字化平臺已經成為我們工作的必需品。”
沒有信息化就沒有應急管理的現代化,這已成為河北省應急管理系統的共識,企業也充分認識到,雙重預防機制數字化建設有效解決了化工行業安全風險管控的堵點、痛點。河間瀛州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建立了人員在崗在位管理系統,在廠區實景地圖上標識出人員、車輛或重要物資的位置等信息,系統具有查詢人員歷史行動軌跡,現場緊急情況SOS報警,監測到管控人員離崗、串崗、越界等異常行為時發送報警信息等功能。唐山市三友硅業有限責任公司的數字化平臺,拓展建設了“二道門”管理、人員定位、電子圍欄、監測預警、特種作業管理、教育培訓等模塊,實現作業票在線申請,全程監管辦票流程、作業區域、安全措施落實、完成情況等,內置的多種風險辨識評估方法和標準,可快速進行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分級。
“由信息驅動,聽數據指揮,這是數字化建設帶來的最大管理變化。”走進河北省應急管理廳一樓的預警大廳,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省危化品重大危險源企業雙重預防機制運行情況。“通過系統可以監測企業的實時風險、報警情況、視頻監控、上報承諾等。系統每周會對企業運行效果進行考核分析,動態檢查企業隱患排查、應急處置是否到位。各級監管部門也可以遠程監管企業。”運維技術人員李志遠繼續介紹,“同時,省廳信息化平臺還建設了全省危險化學品企業‘一張圖’,實現數據的可視化、空間化、全息化展示;建設了危化品企業‘五種人’監管系統,更有效管控重點崗位人員。”
“推動基于全要素、全流程、全鏈條風險管控的大數據信息化監管平臺建設,是實現靠前管理、精細化管理、科學管理的必經之路,能夠倒逼企業實現傳統管理流程的再造,提高監管部門管理效能。”河北省應急管理廳危化品監管處處長董占欣認為。
河北省雙重預防機制數字化建設雖初見成效,但在董占欣看來,這僅僅是開始,“數字化平臺建設必須以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風險因素為管控對象,從多個角度、多種路徑識別出與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風險,采取相應的管控措施,最大程度控制風險,消除事故。”
下一步,圍繞推進化工危化品行業數字化改革,河北將以大數據為依托,以新一代互聯網、物聯網技術手段為支撐,對管理流程、管理規范進行信息化再造。通過數據分析為全省安全監管提供有力依據,通過技術的不斷迭代升級,提升跨部門、跨層級安全生產聯動聯控能力,使管理靶向更精準、更高效、更敏捷,逐步形成化工行業全鏈條、全要素、全過程“一張圖”管理。
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報》